
“邻家小妹送头绳,隔壁大嫂送罗巾,表兄表弟送宝剑,香菇瓷器送亲邻……人若问这些礼物何人送,你就说龙泉小妹吴三春。”整齐的跟读声在浦东新区书院小学响起,述说瓯剧《高机与吴三春》故事。近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瓯剧传承人蔡晓秋来到浦东校园,以《指尖生春色,戏里见山河——走进国家级非遗温州瓯剧》参与《名家谈艺 品味国粹》活动。


“瓯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末清初,原名温州乱弹。同学们都看到了,这个‘瓯’字可不好念,有的人会念‘区’,有的人会念‘瓦’。”蔡晓秋风趣地介绍,瓯剧作为浙江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已有近400年历史。
蔡晓秋率领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几乎不间断地带着经典大戏造访上海。“去年,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张协状元》曾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还到法国交流演出,并登上过央视戏曲春晚。下月,《张协状元》将第二次在北京演出。”蔡晓秋从瓯剧经典剧目《张协状元》《高机与吴三春》入手,带学生们了解有近四百年历史的浙江地方传统戏曲,“《高机与吴三春》根据民间故事改编,高机是织布高手,吴三春是老板的女儿,画了一手好画。高机来吴三春家打工,把她的画织成布,两个人互相产生了好感。高机要回老家,吴三春送他走的时候,给了他这么多的伴手礼,于是有了邻家小妹送头绳,隔壁大嫂送罗巾……”
“我们小时候学习,每学一个新戏前,老师要让我们读剧本。先通篇读完剧本,理解唱词,才可以唱好它。”蔡晓秋循循善诱,纵向介绍瓯剧、南戏历史,横向比较昆曲、京剧、瓯剧差异。她从三段唱腔入手,向学生们展示,“相比昆曲和京剧,瓯剧更加朴素、直白,更加接地气,很有生活气息,我们演的剧目,唱的词很有生活气息,所以观众更好看懂,更好接受。”
“蔡老师唱一句,同学们跟一句。然后加上动作来唱这四句,四个很简单的小动作。”蔡晓秋讲完历史与发展,指点学生们站起来学习戏曲动作,“戏曲演员有兰花指、剑指、打招呼的弓手礼,我们学了三个动作,再加上四句瓯剧唱腔,感受戏曲的程式化。”蔡晓秋以开门演示戏曲动作,“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来自生活,高于生活,比如刚刚吴三春送头绳是经过美化的。开门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回家怎么开门?按密码,按指纹,或者钥匙一插就进去了。古代的人怎么开门呢?演出的时候,舞台上肯定没有门,我们怎么去开门,这是一扇虚构的门,这只手先按住门,把门闩拉开,然后两只手把门拉出来一点,再进去,把这扇门打开,跨出门槛。”学生们聚精会神看蔡晓秋“开门”,眼神逐渐转为惊奇。



紧接着开门,蔡晓秋指点大家如何赶小鸡,“我们家里养了十只鸡,鸡在跑,我们先数鸡,小鸡听你的叫声会聚拢来的,兰花指拿出来,我们来数鸡,十只鸡!”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跟着蔡晓秋的动作学习,连老师的手也情不自禁地比划起来,台上台下都被传统戏曲的写意动作深深感染。
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浦东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浦东新区教育局联合打造,上海古凡交响乐团承办。
明利配资-靠谱的配资平台-合法的配资公司-股票配资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