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英雄传》系列小说中,秦琼被描绘为瓦岗寨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是“大魔国”和大唐的“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然而,这一形象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秦琼在瓦岗军中确实身为内马军四骠骑之一,但瓦岗军的失败意味着他失去了这一职位。后来,秦琼又被王世充以隋朝恭帝杨侗的名义任命为龙骧大将军。最终,秦琼投向唐朝,并在唐朝朝廷中获得了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上柱国等高官厚爵。
唐朝的军衔体系中,最高军衔是“天策上将”,这一职位是李世民的专属,其职能基本上等同于大元帅。秦琼曾被封为十六卫大将军、上柱国和开国公,这在唐朝朝廷上已经是异姓功臣中的顶尖地位。
至于小说中对秦琼的描写,将他塑造成“双料大元帅”,虽然看似夸张,但也不无历史根据。秦琼不仅武艺高强,曾在万马军中屡次战胜敌将,他的指挥才能也同样卓越。尤其是在瓦岗军最危急时刻,秦琼挺身而出,拯救了李密的性命,也挽救了整个瓦岗军。没有秦琼的果敢与机智,李密很可能早已被宇文化及捉拿并斩首,瓦岗军也将因此而全军覆没。
在秦琼救援的那一刻,其他如单雄信和徐世勣等人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甚至连王伯当也不知所踪。
展开剩余77%李密被救的那一战发生在公元608年,唐高祖李渊的武德元年,这场战斗被《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所记载。古文的难度较高,因此我们不妨用现代汉语来重新叙述这个历史事件。
宇文化及在杀掉隋炀帝杨广之后,并未立即称帝,而是自任大丞相。他以萧皇后的名义,将杨广的儿子杨浩推举为新皇帝,年号“天寿”。然而,杨浩的年号“天寿”听起来颇为不吉,最终被称为“天寿帝”。宇文化及试图稳定政权,但手下的将领不堪大用,许多反叛势力迅速崛起,王世充等人也在此时拥立了“皇泰主”杨侗为帝。
李密在接管瓦岗军后,接受了杨侗的招安,成为太尉、尚书令、魏国公,瓦岗军也因此被称为“大魏军”或“西魏军”。李密虽然早先曾和翟让发生过火并,但他此时已经成为隋朝三公之一,肩负“讨逆”重任。
李密曾在事态危急时,刚刚经历了与翟让的鸿门宴般的斗争。甚至有一度,宿将徐世勣险些丧命。李密带领瓦岗军出征宇文化及时,面对已经疲惫的士兵,虽然敌方兵力不强,但瓦岗军内部士气低落,局势复杂。李密所率的瓦岗军,面对宇文化及部队的攻势,差点一败涂地。
这场战争发生在卫州的黎阳童山下,整场战斗从清晨的鸡叫开始,持续到傍晚的日落。最后,李密虽未完全溃败,但他却中了敌人的流矢,伤势虽然不重,但却因摔倒而失去意识。瓦岗军因此陷入一片混乱,士兵四散而逃。此时,李密的铁杆支持者王伯当也被打散,消失在了战场上。
就在此时,秦琼从千军万马中冲杀而来,骑着他那匹常常饮酒的黑马忽雷驳,挥舞着一杆巨大的铁枪。凭借一己之力,他成功击退了宇文化及的再一次冲锋,及时救下了濒临死亡的李密,并帮助瓦岗军稳住了战局。
如果秦琼只是救了李密的生命,那也仅仅算是英雄事迹,但他在此时展现出的真正的将领风范,足以让人铭记。在面临如此危机的时刻,秦琼临危不乱,冷静指挥,最终将败局逆转,赢得了黎阳童山之战的胜利。宇文化及在兵败后,其部将纷纷叛逃,有的甚至直接向瓦岗军投降。
李密被流矢射中时并未重伤,实际上,李密仅因摔倒而晕厥,战后他很快恢复了精神。此时,他接受了从宇文化及部队叛逃而来的王轨和许敬宗,二人先后获得了新的职务。然而,李密对于秦琼的英勇表现却没有给予任何相应的封赏和奖励。
对于秦琼而言,这些荣誉并非他所看重的。他加入瓦岗军并非为了李密或任何封赏,他的目的只是为保住瓦岗兄弟们的性命。李密能否给予官职并不重要,秦琼本就与程咬金、罗士信等兄弟共同行动,因此,李密没有回报,他也无所怨言。
当张须陀在大海寺被围歼时,秦琼作为隋军建节尉,带领兄弟们成功突围,并最终回归裴仁基的指挥之下。之后,秦琼与程咬金、牛进达等人一同从王世充的军阵中脱离,最终投向唐朝。
尽管瓦岗军最终失败,李密几乎死于宇文化及之手,但在这场战争中,秦琼的表现无疑是决定性的。相比之下,其他的瓦岗军宿将如单雄信和徐世勣,却在战斗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曾经的将领虽然曾与李密有过“杀主之仇”,但此时已不再是李密的依赖和信任对象。
徐世勣和单雄信的忠诚,似乎并没有如外界所认为的那样真实。在李密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们的缺席也显得尤为突出。李密的悲剧不仅仅是命运的捉弄,更与他对功臣的冷待和误判有关。秦琼的忠诚与英勇,在瓦岗军中虽然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但他却始终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原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兄弟,为了瓦岗的未来。
尽管最终秦琼在唐朝的地位远不如李世民的心腹,但当李世民需要选拔门神时,秦琼与尉迟敬德并列,可见他的功绩和威望。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秦琼的忠诚与英雄事迹,最终未必能通过权力和封赏来衡量。
发布于:天津市明利配资-靠谱的配资平台-合法的配资公司-股票配资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